发表日期:2023年10月13日 浏览次数:270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是比较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也是致盲的眼底病之一。大多数发生于50-6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为单眼发病。其病因比较复杂,常与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血液高粘度、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有密切关系。部分病人心功能不全、心动过缓、心率不齐、眼压增高等均可成为本病诱因。根据视网膜缺血情况分为缺血型和非缺血型;按阻塞部位可分为主干、分支及半侧阻塞三种;按有无动脉供血不足可分为缺血性与非缺血性两种。
预防:
1.中老年人要多吃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品,如蔬菜、水果、豆制品等,不要过食油腻肥甘及辛辣刺激之物,以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中老年人要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不要过喜、过悲、过怒、过惊、过恐,以免情绪激动引起视网膜血管及血流的异常变化,导致视网膜静脉阻塞。
3.中老年人要定期检查身体,注意血压、血脂、胆固醇、血液成份及血液流变学等方面的变化;同时宜细查眼底,观察有无视网膜动脉硬化,有无视网膜出血,早期发现问题。
4.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降压、降脂、降糖,以防血管内壁增厚、粗糙而影响血流的速度。
5.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所致的视网膜出血,不可用收摄止血药,否则会愈阻愈甚,出血愈多。治疗宜祛瘀止血,疏通血管,这是治疗本病的关健。
6.视网膜中央静脉完全阻塞者,约10%~25%的患者在三个月左右继发青光眼。在本病过程中,若反复出血,兼有头目胀痛、恶心呕吐者,应警惕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采取相应的降压措施。
7.本病出血吸收后,若发现视网膜有新生血管,应采用激光凝固治疗,以防止今后反复出血的发生。
临床表现:
1.视功能损害
视功能损害以阻塞的程度是否累及黄斑部而异,黄斑一旦受到波及,中心视力突然或于数日内显著下降,并出现小视和变视,严重者仅存眼前指数或手动。当静脉阻塞而仍保持一定视力时,周边视野常于影或有与阻塞区相应的不规则向心性缩小;中央视野则常因黄斑部及其附近损害而有中心或傍中心暗点。
2.眼底所见:
总干阻塞时,眼底改变因病程早晚、阻塞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视盘水肿混浊,境界消失。整个视网膜水肿混浊,布满大小不等的线状、火焰状、狐尾状的神经纤维层出血。有时也能见到加点状或形态不规则的深层出血。视网膜静脉怒张迂曲,部分被组织水肿及出血掩盖而异节段状。视网膜动脉因反射性收缩,显得比较狭窄。此外,特别在后极部常可见到棉绒状白斑。黄斑部放射状皱被,呈星芒状斑或囊样水肿。视网膜浅层及深层出血是毛细血管、微静脉或较大静脉不耐高压而破裂及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局部亢进所致。出现量多时可见视网膜前出血,甚至突破内界膜进入玻璃体,形成玻璃体积血,使眼底不透见。
分支阻塞,以颞上枝最常见,其次为颞下枝,再次为鼻侧支。在分支阻塞时,上述各种眼底改变(出血、水肿、渗出、管径扩张、行径迂曲等),限于该分支引流区。但颞上支或颞下支阻塞,亦可波及黄斑部。
治疗:
1. 抗凝血药
抗凝血药物为本病治疗的首选药,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和抗血小板凝集剂等。
2. 激光光凝
激光光凝能减少毛细血管渗漏,特别是阻止渗漏液进入黄斑部引起囊样水肿:光凝无灌注区,可预防新生血管形成或封闭已形成的新生血管,以减少出血及出血进入玻璃体的机会。激光光凝对本病治疗的机理在于光凝破坏了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屏障功能,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脉络膜之间产生交通径路,使病理产物排入脉络膜循环中去;光凝毁坏了病变区内仍然存活的视网膜组织,从而减少组织缺氧状态,并减轻视网膜血管的病理性反应。
预后:
本病预后因阻塞的原因、部位、程度等而有很大差异。就发病原因而言,炎症引起的阻塞由于血管壁与内膜肿胀是可逆的,不同于因动脉硬化波及而引起的阻塞,后者静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由内膜下及内膜细胞增生所致,是不可逆的,故炎症性阻塞的预后优于硬化性阻塞。就阻塞部位而言,分支阻塞优于半侧阻塞,半侧阻塞又优于总干阻塞。当然,对以上各项预后的估计,都不是绝对的。例如是否能早期形成有效的侧支循环,是否能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等,均直接影响预后。黄斑部出现水肿,短期内不有消退者,势必严重损害中心视力。特别是总干完全性阻塞,荧光造影见大片无灌液压区者,不仅致盲率高,而且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并发率亦高,预后晚为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