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23年10月13日 浏览次数:289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听起来似乎与眼睛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目前由糖尿病引起的直接急性并发症临床上并不多见,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糖尿病的最大危害在于能引起诸多慢性并发症,眼部病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常见的致盲眼病。多见于患糖尿病时间久者。一般而言,据统计,患糖尿病5-9年后,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约为10%,15年病史者发病率约为50%,25年以上者则高达9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血糖控制差、病程长、年龄大有关,与男女性别无关,另外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肾功能不全、妊娠等可以加重视网膜病变。眼底病变随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加重。
糖尿病专家给大家五种措施,能很好的预防糖尿病眼病:
1、糖尿病眼病预防措施一:严格控制血糖是防治糖尿病眼病的根本措施。有人对这类病人进行过长达20余年的观察,发现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人20年后有80%以上发生视网膜病变,而控制良好的病人只有10%左右出现视网膜病变,差别非常之大。
2、糖尿病眼病预防措施二:应该教育病人,让他们了解到在糖尿病病人中,眼部并发症是常见的,它可以严重地影响视力,且在视力正常时可能已经发生了并发症。对眼部并发症早期发现及合理治疗,可以大大减少因糖尿病眼部并发症而引起的失明。
3、糖尿病眼病预防措施三:糖尿病人年龄在10~30岁,应在确诊为糖尿病后第5年到医院眼科做全面检查;若年龄大于30岁,则应在确诊时就开始到医院眼科做全面检查。以后每年复查1次,但有视网膜病变者,应每年复查数次;无视网膜病变者,可以间隔稍多一些时间复查。
4、糖尿病眼病预防措施四:糖尿病妇女,应在计划怀孕前12个月内到医院检查眼底。怀孕后应于第l孕期内再进行眼底检查,以后定期复查。
5、糖尿病眼病预防措施五:如有下列情况,应立即请眼科医生会诊。
①不能解释的眼部症状。
②戴眼镜后视力减退。
③眼压增高。
④视网膜病变,特别是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⑤其他眼科病变可以危及视力时。
⑥黄斑水肿。
自觉症状:
病变早期,损害仅限制微血管瘤、出血和渗出,未累及黄斑,中心视力可正常或轻度下降或有两目干涩,视物轻度模糊,有时无任何症状而仅在眼底检查时被发现。有但是,若病变累及黄斑,或黄斑区有明显的囊样水肿,则对视力损害较大。当视网膜前出血侵犯黄斑区,玻璃体出血或广泛增殖性糖网病变时,视力损害则更严重,特别是视网膜前或玻璃体出血,在短时间视力明显下降,两目疼痛,视物不清,两眼前有云雾状或飞蚊征。若继发青光眼和视网膜脱离时,常促使视力完全丧失而短期内失明。
眼部表现:
1.眼底改变:临床分为两型:
(1)非增殖型(又称单纯型或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极部视网膜可见针尖大小的微动脉瘤;点状、斑状、片状及火焰状出血;黄白色硬性及棉絮状软性渗出;黄斑可有囊样水肿及星芒状渗出。随病情的逐渐加重,微动脉瘤、出血、水肿、渗出数量增多,布满整个后极部,甚至达中周部。早期动脉略变细,静脉呈均一性扩张,毛纫血管限局性闭塞。晚期静脉粗细不均,可呈串珠状;毛细血管限局性闭塞逐渐连成大片无灌注区,分布于中周部。其周围毛细血管扩张、微动脉瘤形成。
(2)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除具有非增殖型的全部改变外,尚有新生血管和纤维组织形成,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并发症。如视网膜前出血和反复玻璃体出血、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
2.除以上改变外,还可伴有结膜微动脉瘤、白内障、虹膜红变、暂时性屈光改变、调节麻痹及眼外肌麻痹等。
3.荧光血管造影、暗适应和电生理检查,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治疗:
1. 严格有效控制血糖 ,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键
2. 激光治疗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 至今30多年来,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取得可靠的效果,是目前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光凝固视网膜病变部位,可消除病灶,不使病情恶化,稳定视力。对于增殖期的患者,视力严重下降玻璃体出血、增殖,除了做眼外视网膜光凝治疗外,最好进行玻璃体切割术加眼内激光光凝,可挽救部分患者的视力。
3. 药物治疗: 服用改善视网膜血循环的药物,如导升明、胰激肽释放酶等
防治:
早发现、早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眼病的关键糖尿病患者,知道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但往往忽视了眼睛变化,很少去眼科检查。当发现视力有变化时,再去眼科检查,常常眼底已有了病变,往往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已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应及时并定期接受眼科检查,如发现病变,及时治疗。糖尿病确诊后,即便视力是1.0,也应到正规医院眼科进行检查,了解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倘若一切正常,应每年详查一次。若已出现视网膜病变,一般来说,在非增殖期,2-3个月查一次眼底;增殖前期,1-2个月查一次眼底;增殖期,2周-1个月查一次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