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753-2204252 / 2204330
网站首页/ 其它文章/ 眼底疾病/ 黄斑病变

黄斑病变

发表日期:2023年10月13日 浏览次数:274

葡萄膜炎是一种多发于青壮年的眼病,种类繁多,病因相当复杂,治疗不当可导致失明,在致盲眼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重视。由于其发病及复发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故其预防无从着手,治疗效果也很不理想。因此,寻求合理而有效的治疗药物,已成为眼科领域里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病症分类

 

  病因分类

 

  按病因可将其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起感染;后者包括特发性、自身免疫类、风湿性疾病、创伤性、伪装综合征等。

 

  病理分类

 

  可分为肉芽肿性和非肉芽肿性葡萄膜炎。以往认为肉芽肿性葡萄膜炎主要与病原体感染有关,而非肉芽肿性与过敏有关。实际上,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均可引起两种类型的炎症,并且一些类型的葡萄膜炎,有时可表现为肉芽肿性,有时又可表现为非肉芽肿性炎症。

 

  解剖分类

 

  是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1979)制定的分类,并得到国际眼科学会的认可,是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法。此法将葡萄膜炎分为前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后葡萄膜炎和全葡萄膜炎;同时,还对病程  虹膜炎

 

  进行了规定,小于3个月为急性,大于3个月为慢性。

 

  1、前部葡萄膜炎(anterior uveitis)包括虹膜炎、前部睫状体炎,虹膜睫状体炎三种。

 

  2、中间葡萄膜炎(intermediate uveitis)炎症累及睫状体平坦部、周边部视网膜、玻璃体基部。

 

  3、后部葡萄膜炎(posterior uveitis)炎症累及玻璃体膜以后的脉络膜、视网膜组织。

 

  4、全葡萄膜炎(panuveitis)指前部、中间、后部葡萄膜炎的混合型。

 

  病理分类

 

  葡萄膜炎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外邪侵袭,或有内热;多与肝、肾、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肝为多气多血之脏,肝主疏泄,肝开窍于目,肝经风热或肝郁化火,热邪上扰,灼伤眼仁,或嗜好肥甘厚味,酿成脾胃湿热,热邪上蒸于目,熏灼瞳仁,或素体阴虚,病久伤阴,肝肾阴亏,虚火上炎,目睛受损,或由眼部邻近组织病变波及眼内脉络致使气血瘀积。血循环障碍而致病。

 

  葡萄膜炎的发病原因和机制相当复杂,涉及有外伤感染,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主要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1、感染性:由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病源体感染所致。

 

  2、非感染性:又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1)外因性原因:是由外界致病因素所致。①感染性:如细菌、真菌等经外伤或手术创口直接进入眼内,易引起化脓性炎症。②非感染性:如机械性、化学性和热烧伤等均可引起葡萄膜炎,往往伴有眼部其他改变。

 

  (2)继发性原因:是其他疾病继发引起的眼部葡萄膜炎症。①邻近眼组织炎症的蔓延,如严重的角膜炎或巩膜炎可引起虹膜睫状体炎。②眼内毒素或刺激物的反应,如失明萎缩变性的眼球、长期视网膜脱离、眼内反复陈旧性出血以及恶性肿瘤坏死都可引起葡萄膜炎。

 

  (3)内因性原因:①感染性:病原体或其产物通过血行播散,从身体其他部位进入眼内,例如有明显感染灶的转移或发生于感染源已清楚的疾病过程中。如结核、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细菌感染或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或弓形体病等原虫感染,以及蛔虫、囊虫等寄生虫感染等都可能引起葡萄膜炎。②非感染性:很多内因性葡萄膜炎检查不出病原体,往往有免疫异常表现。如晶体源性葡萄膜炎、交感性眼炎、Fuchs虹膜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中间葡萄膜炎等,或伴有全身病如风湿病性关节炎的前葡萄膜炎、Vogt-小柳-原田氏病、Behcet病、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结节病等。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

 

  葡萄膜炎的治疗,西医主要用激素,但无法根治,易于反复。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急性期,以热邪为主,予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慢性期多见阴虚,肝肾不足,重在滋养肝肾,养阴清热,活血化瘀,以防复发。病情十分严重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全身使用皮质激素,及时有效的控制炎症。再用中药进行调整,巩固疗效,直至彻底治愈。

 

  中医治疗

 

  葡萄膜炎,如发生在前中部即虹膜睫状体炎,类似中医“瞳神紧小”,在后部葡萄膜(即脉络膜炎),则归属“云雾移晴”、“视瞻昏渺”等范畴。中医药治疗该病,贵在辨证论治。

 

  食疗方法

 

  葡萄膜炎的病因复杂,除了诊断病因及对症治疗外,辨证配制一些食疗套餐,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下面介绍一些常用配餐。

 

  1、银花菊花茶:银花50克,菊花50克,绿茶20克。上药混合共为粗末,用纱布分装成袋,每袋15克。每次1包,代茶饮用。可清凉解热、疏风明目。用于头眼胀痛、目睛红赤者。

 

  2、蔓荆子粥:蔓荆子15克,粳米50克。将蔓荆子捣碎,加水500毫升,浸泡后煎取汁,入粳米煮粥,空腹食用。每日1剂。可辛凉解散,用于目赤头痛者。

 

  葡萄膜炎是一种多发于青壮年的眼病,种类繁多,病因相当复杂,治疗不当可导致失明,在致盲眼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重视。由于其发病及复发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故其预防无从着手,治疗效果也很不理想。因此,寻求合理而有效的治疗药物,已成为眼科领域里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病症分类

 

  病因分类

 

  按病因可将其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起感染;后者包括特发性、自身免疫类、风湿性疾病、创伤性、伪装综合征等。

 

  病理分类

 

  可分为肉芽肿性和非肉芽肿性葡萄膜炎。以往认为肉芽肿性葡萄膜炎主要与病原体感染有关,而非肉芽肿性与过敏有关。实际上,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均可引起两种类型的炎症,并且一些类型的葡萄膜炎,有时可表现为肉芽肿性,有时又可表现为非肉芽肿性炎症。

 

  解剖分类

 

  是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1979)制定的分类,并得到国际眼科学会的认可,是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法。此法将葡萄膜炎分为前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后葡萄膜炎和全葡萄膜炎;同时,还对病程  虹膜炎

 

  进行了规定,小于3个月为急性,大于3个月为慢性。

 

  1、前部葡萄膜炎(anterior uveitis)包括虹膜炎、前部睫状体炎,虹膜睫状体炎三种。

 

  2、中间葡萄膜炎(intermediate uveitis)炎症累及睫状体平坦部、周边部视网膜、玻璃体基部。

 

  3、后部葡萄膜炎(posterior uveitis)炎症累及玻璃体膜以后的脉络膜、视网膜组织。

 

  4、全葡萄膜炎(panuveitis)指前部、中间、后部葡萄膜炎的混合型。

 

  病理分类

 

  葡萄膜炎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外邪侵袭,或有内热;多与肝、肾、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肝为多气多血之脏,肝主疏泄,肝开窍于目,肝经风热或肝郁化火,热邪上扰,灼伤眼仁,或嗜好肥甘厚味,酿成脾胃湿热,热邪上蒸于目,熏灼瞳仁,或素体阴虚,病久伤阴,肝肾阴亏,虚火上炎,目睛受损,或由眼部邻近组织病变波及眼内脉络致使气血瘀积。血循环障碍而致病。

 

  葡萄膜炎的发病原因和机制相当复杂,涉及有外伤感染,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主要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1、感染性:由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病源体感染所致。

 

  2、非感染性:又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1)外因性原因:是由外界致病因素所致。①感染性:如细菌、真菌等经外伤或手术创口直接进入眼内,易引起化脓性炎症。②非感染性:如机械性、化学性和热烧伤等均可引起葡萄膜炎,往往伴有眼部其他改变。

 

  (2)继发性原因:是其他疾病继发引起的眼部葡萄膜炎症。①邻近眼组织炎症的蔓延,如严重的角膜炎或巩膜炎可引起虹膜睫状体炎。②眼内毒素或刺激物的反应,如失明萎缩变性的眼球、长期视网膜脱离、眼内反复陈旧性出血以及恶性肿瘤坏死都可引起葡萄膜炎。

 

  (3)内因性原因:①感染性:病原体或其产物通过血行播散,从身体其他部位进入眼内,例如有明显感染灶的转移或发生于感染源已清楚的疾病过程中。如结核、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细菌感染或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或弓形体病等原虫感染,以及蛔虫、囊虫等寄生虫感染等都可能引起葡萄膜炎。②非感染性:很多内因性葡萄膜炎检查不出病原体,往往有免疫异常表现。如晶体源性葡萄膜炎、交感性眼炎、Fuchs虹膜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中间葡萄膜炎等,或伴有全身病如风湿病性关节炎的前葡萄膜炎、Vogt-小柳-原田氏病、Behcet病、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结节病等。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

 

  葡萄膜炎的治疗,西医主要用激素,但无法根治,易于反复。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急性期,以热邪为主,予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慢性期多见阴虚,肝肾不足,重在滋养肝肾,养阴清热,活血化瘀,以防复发。病情十分严重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全身使用皮质激素,及时有效的控制炎症。再用中药进行调整,巩固疗效,直至彻底治愈。

 

  中医治疗

 

  葡萄膜炎,如发生在前中部即虹膜睫状体炎,类似中医“瞳神紧小”,在后部葡萄膜(即脉络膜炎),则归属“云雾移晴”、“视瞻昏渺”等范畴。中医药治疗该病,贵在辨证论治。

 

  食疗方法

 

  葡萄膜炎的病因复杂,除了诊断病因及对症治疗外,辨证配制一些食疗套餐,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下面介绍一些常用配餐。

 

  1、银花菊花茶:银花50克,菊花50克,绿茶20克。上药混合共为粗末,用纱布分装成袋,每袋15克。每次1包,代茶饮用。可清凉解热、疏风明目。用于头眼胀痛、目睛红赤者。

 

  2、蔓荆子粥:蔓荆子15克,粳米50克。将蔓荆子捣碎,加水500毫升,浸泡后煎取汁,入粳米煮粥,空腹食用。每日1剂。可辛凉解散,用于目赤头痛者。

 

  3、青葙子茶:青葙子15克,绿茶5克。将青葙子和绿茶置于纱布袋中,沸水泡10分钟饮用。每日1剂。可祛风热、清肝火、适用于目赤肿痛者。

 

  4、石膏粥:生石膏50克,粳米100克。先将石膏水煎半小时,去渣后放入粳米熬粥。每日1剂。可辛凉清热、除烦止渴,适用于眼红痛、口干重的患者。

 

  5、绿豆藕羹:藕1节,绿豆30克。将藕洗净切成小块,与绿豆同煮至熟烂后食用。每日1剂。可清热凉血、去赤止痛,适用于眼热赤痛者。

 

  6、二仁粥:生薏仁30克,杏仁6克(捣碎),粳米100克。三物共用水煮,至米开粥稠即可食用。每日1剂。可清热利湿,宣畅气机,适用于葡萄膜炎反复发作者。

 

  7、香菇烧冬瓜:冬瓜300克,香菇20克,调料适量。冬瓜去皮瓤、洗净、切片。香菇浸泡透,洗净。二味用油炒后,烧熟。每日1剂。可清湿热、益胃气,适用于脾胃湿热重的葡萄膜炎患者

 

  治疗原则

 

  立即扩瞳以防止虹膜后粘连,迅速抗炎以防止眼组织破坏和并发症的发生。由于前葡萄膜炎绝大多数为非感染因素所致,因此一般不需用行生素治疗,对高度怀疑或确诊的并原体感染所致者,则应给予相应抗感染治疗。对非感染因素所致的葡萄膜炎,由于局部用药在眼前段能够达到有效浓度,所以一般不需要全身用药治疗。

 

  1、睫状肌麻痹剂   是治疗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必需药物,一旦发病应立即给药,其目的在于:

 

  ①预防和拉开虹膜后粘连,避免并发症;

 

  ②解除睫状肌、瞳孔括约肌的痉挛,以减轻充血、水肿及疼痛,促进炎症恢复和减轻患者痛苦。最常用的睫状肌麻痹剂为后马托品眼膏(1%、2%、4%)而不是阿托品,这是因为后者的睫状肌麻痹作用和红瞳孔扩大作用持续时间长(10-14d),使瞳孔处于固定的开大状态,易发生瞳孔开大状况下的虹膜后粘连,给患者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后马托品的作用时间约18-36h,可使瞳孔处于不断运动状态,因此可有效预防虹膜后粘连的发生。但后马托品的扩瞳及睫状肌麻痹作用不及阿托品,因此,对急性严重的前葡萄膜炎,可给予1%-2%阿托品眼膏一日1-2次,治疗1-3d后,改用2%后马托品眼膏点眼,一日1-2次;新鲜的虹膜后粘连不易拉开时,可结膜下注射散瞳合剂(1%阿托品、1%可卡因、0.1%肾上腺素等量混合)0.1-0.2ml,对炎症恢复期可给予0.5%-1%的托品酰胺滴眼液点眼,一日一次。

 

  2、糖皮质激素滴眼液   常用的制剂有醋酸氢化可的松(0.2%、0.25%)、醋酸氟美松龙(0.1%)、醋酸泼尼松龙(0.12%、0.125%、0.5%、1%)和地塞米松磷酸盐(0.1%)悬液或溶液。对严重的急性前葡萄膜炎,可给予0.1%地塞米松磷酸盐溶液每15min点眼一次,连续4次后改为每小时一次,连续应用数天后,根据炎症消退情况逐渐减少点眼次数。一般不宜或不宜反复给予糖皮质激素结膜下注射,因为滴眼液点眼可在房水中达到足球的浓度,达到与结膜注射相同的效果,并能避免结膜下注射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并发症。

 

  3、非甾体消炎药   非甾体消炎药主要通过阻断前列腺素、白三烯等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而发挥其抗炎作用。已经证明,急性前葡萄膜炎,特别是手术后或外伤后所致者有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参与,因此可给予吲哆美辛、双氯芬酸钠等滴眼液点眼治疗,每日3-8次。一般不需用口服治疗。

 

  4、糖皮质激素眼周和全身治疗   对于出现反应性视乳头水肿或黄斑囊样税种的患者,可给予地塞米松2.5mg后Tenon囊下注射。方法是,选用25号针头,从颞上或颞下方穹隆部结膜和球结膜移行处进针,在进针过程中要注意左右摆动,以避免针头误刺入眼球内。对于不宜后Tenon囊下注射、或双侧急性前葡萄膜炎出现反应性黄斑水肿、视乳头水肿,可给予泼尼松口服,开始剂量为30-40mg,早晨顿服,使用一周后减量,一般治疗时间为2-4周。

上一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下一篇:视神经炎